“读城”:践行身体在场的学习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9-27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南京拉萨路小学以“慧学慧玩慧生活”为育人目标,为儿童的学习而持续改变,努力建设面向生活、动态调整、开放生长的“智慧园”儿童课程体系。学程周就是与该课程体系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形态。学校依据南京市《鼓楼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》,把一学期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36学时集中在一周的时间内,以项目化的课程组织方式,引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,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,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,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。

    围绕“慧学慧玩慧生活”的学生培养目标,学校从4个维度(“亲近自然”“认识社会”“触摸历史”“学会生活”)整体规划设计了6年12个主题,每一个主题都努力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,内含学习方式的变革;每一个主题都会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任务现场,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;每一个主题都相对独立,一周之内完成任务确立、实施、结束和评估等阶段;每一个主题给予学生的,不仅是将来做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,而且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本身。

    “读城”为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程周课程主题。这一主题是在开展学情问卷调查以及充分听取专家、学校、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。

    围绕五大主题“读城”

    “读城”就是读学生生活所在的南京城,希望引导儿童在阅读、实践、对话中知晓南京城的建城史,了解它的风土人情,感受它的精神内涵,从而提升对南京城的多元认识,增强作为南京人的自豪感,更加热爱南京。

    面对南京这样一座拥有悠久历史、璀璨文化的名城,一周时间读什么呢?教师寻找儿童感兴趣的话题,经过师生共同讨论,充分尊重儿童意愿,围绕“读城”提炼了五大主题:

    金陵历史研究:读六朝故事,追寻历史足迹,梳理南京大事,绘制历史轴卷;

    金陵名人研究:访南京名人故居,“绘画”六朝帝王,走近国父孙中山;

    金陵民俗研究:寻老地名的变迁,感受中华老字号的传统与现代之美;

    金陵建筑研究:研究明城墙昨天与未来、颐和路公馆区建筑群;

    金陵艺术研究:了解云锦,欣赏白局的表演,感受老南京艺术的魅力。

    确定了研究主题,分为5个项目研究组,学生打破班级的界限,根据兴趣,自由选择,开展项目学习。为了支持学生的研究,教师、学生、家长和社会人士研发了丰富而专业的“儿童课程群”:“金陵老杨话六朝成语”“徐春华奶奶教唱白局”“杨爷爷与城墙的秘密”“舒克伯伯说‘南京你不知道的事’”“胡卓然叔叔比记城门”……此外,还有教师课程和家长课堂等。大家一起学,在大家的指导下,儿童对自己的研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。

    分模块开展主题研究

    如何开展5个主题的研究呢?“读城”学程周的主题研究,由一个个内容相对独立、时间可长可短、地点弹性安排的学习模块组成,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相联结,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学程,让学生完成一个个主题学习的意义建构。

    发现质疑模块:以班级为单位,每两个班级形成一个大的项目组,项目组下学生自由选择组队,形成多个学习组,自己协商、提问。学生提出了诸如“为什么孙中山在北京去世,而安葬在南京?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为什么朝向南方?”“‘桃叶渡’是因为桃花开得盛而得名吗?”“‘安乐园’最有名的菜肴和小吃是什么?”“南京经历了那么多战事,明城墙为什么还完好无损?”之类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,不正是儿童学习真实发生、真实改变的标志吗?教师不做强制性的干预,只从研究的角度,提供可行建议。由儿童自发提出的问题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,推动着儿童去探寻、发现、研究。

    信息查阅模块:鼓励儿童通过“信息查阅”的方式展开学习,教师指导儿童掌握进行有效信息查阅的方法,并带着他们走进了南京11家大型书店及图书馆,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。这是有指导、有计划的阅读指导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。

    现场学习模块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现场学习包括“实地探访”“场馆学习”,出行指导课程、实地探访课程、博物馆课程应运而生。学生来到云锦博物馆,亲手触摸绚丽的丝线;走进南京非遗博物馆,去跟那里的艺人学习非遗技艺;走进桂花鸭集团,近距离观察盐水鸭生产线;走进折扇工艺馆,去欣赏扇子的发展史……学生用纸笔、相机记录寻访中的观察与发现,他们的足迹遍布金陵,这样的学习新奇、有趣、有效。

    除了以上3个学习模块,“读城”学程周中学生还经历了“社会交往模块”“跨界体验模块”“活动评估模块”等学程。

    开展表现性生长性评价

    学程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,也带来了评价方式的转变。

    “走廊博物馆”就是四年级学生“读城”学程周的成果展示。这不是简单的资料粘贴,不是一蹴而就的展台,而是在学程周开始前就搭建起来,并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入而不断丰富。学校鼓励学生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研究历程,制作自己的美篇首秀,完成项目研究单,撰写研究小报告,将他们在“读城”学程周中最深刻的记忆,以感言、图片、手抄报等形式留在“走廊博物馆”里。过程性的研究材料,最终汇成了四年级最美的“走廊博物馆”,上面提到的微报告、小论文等,都成为了镇馆之宝。博物馆讲解员们不仅会声情并茂地解说,还开展班级演讲、对口班级巡讲等活动,让学生不仅对自己的研究主题有更深的理解,也对伙伴的研究有了充分的了解。

    除了类似于“走廊博物馆”的表现性评价,“读城”学程周中还综合运用多主体评价、生长性评价等,关注体验过程中的学生生命成长。

    “读程”学程周中,学生用脚步丈量南京,用眼睛发现南京,用心灵感受南京,践行身体在场的学习,在知识发生的现场成长。

    (作者:刘宁 武立华,单位:南京拉萨路小学)